孩子沉迷于网络怎么办家长心得(孩子沉迷于网络家长该怎么办)
我们都知道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的坏处:影响孩子视力;破坏孩子的注意力;孩子活动量减少不利于身体健康等等。
父母看着孩子毫无节制地使用电子产品,不要说没办法;过多的谈论孩子的麻木,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,也会引发争吵,伤害亲子关系。
边肖给父母们一些小技巧,让他们的孩子在寒假期间尽可能远离电子产品。
自我检查/反省
孩子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电子产品的?
孩子不想吃,“边看动画片边吃。”
孩子要玩具,“你不买,我就给你看短视频。”
孩子想出去玩。“我没时间。我玩一会儿你的手机。”
……
但是教育孩子工作太累太忙,不应该成为我们把孩子扔给手机的理由。
孩子天生依赖父母,手机的吸引力比父母强。
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儿童
这四个变化都会发生。
电子产品成瘾
孩子的大脑结构会发生负面变化。
研究表明,儿童只有每天接受不同的刺激,才能形成健康的大脑。
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:
用眼睛看苹果的颜色,用小手摸苹果的触感,用鼻子闻苹果的味道,用嘴尝苹果的味道。
手机的出现简化了孩子们对世界的感受,他们可以通过点击或滑动来摘苹果。
一旦孩子习惯了抽象简化的信息,就会对真实的三维世界失去兴趣,对丰富的信息不敏感。
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感官刺激,其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负面变化。
电子产品成瘾
孩子会变得对思考不感兴趣。
电子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反馈快。当你点击手机时,内容、图片、信息和声音会自动灌输到你的大脑中。
孩子一旦能以较低的成本得到满足,就会习惯简单直白的互动,就没有精力去深入思考。
电子产品成瘾
孩子做事比较没耐心。
一位作家在他的书中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。
一个五六个月大的宝宝在翻一本电子杂志。轻轻一划,杂志就会“哗啦”一声翻页,宝宝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。
接下来,她的父母带了一本真正的杂志给宝宝翻看。结果宝宝无论怎么努力都翻不翻杂志,滑的时候也没有“咣当”一声。她生气地把杂志扔到一边。
这个案例说明,过早接触手机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认知:一切都是一键可得。
每到寒假,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:孩子在家长时间沉迷手机、电视等电子产品怎么办?
这种认知会让孩子很难接受现实生活中慢的东西。长此以往,他会变得不耐烦,没有耐心。
电子产品成瘾
孩子真正的朋友比较少。
手机给孩子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,也让他们失去了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。
有多少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口若悬河,朋友很多,但回到现实中却沉默寡言,不善交际。
一项研究指出了问题的症结:过多的屏幕时间会阻碍语言、社会和情感的发展,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观察力、同理心、认识自己的方式和人际关系。
还有的孩子依赖手机,以至于手机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空间,甚至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。
避免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
父母收起这两个招数。
第一
就三点法则达成一致——制定相关各方都要遵守的规则
和孩子讨论使用手机的规则。
在手机这个问题上,父母要做的不是管他,而是学会“管”他。
管理和被管理的区别在于,前者是居高临下的控制、干涉和要求;后者是用孩子也认同的规则来管理孩子。
这个规则不是用来束缚孩子的,而是让孩子在界限内拥有尊重和自由。
所以寒假期间,与其指责孩子天天玩手机,不如让你自己去协商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和规则。
例如:
每天玩手机不超过2小时,分段管理,每次不超过30分钟;
吃饭、睡觉、走路都不能用手机;
做作业的时候不要把手机放在身边& # 8230;…
需要注意的是,家长要注意筛选短视频的内容,尤其是在孩子使用手机的初期。家长要帮助孩子筛选内容,对常用app设置青春模式,或者干脆不下载这类app。
毕竟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是不可控的。如果是科普、教育等优质内容,影响不大。但如果是低质量的内容,不仅容易形成信息茧,还会不自觉地扭曲孩子的价值观。
我们尽量引导孩子看高质量的电影、纪录片等优质内容,既能开阔视野,又能培养孩子的耐心。
第二
转移孩子对手机的注意力。
有时候,孩子在假期想玩手机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,没有发现比手机更有趣的东西,现实感体验很弱。
这给我们的启示是,要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爱好,比如运动、读书,鼓励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游戏,或者带孩子去逛公园、博物馆等等。
当孩子问“妈妈,我可以玩一会手机吗?”冷静的父母会放下手中的事,对孩子说:
“你烦吗?”
“妈妈陪你玩一会儿。”
瞬间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,有了手机之外的选择。
我们在防止孩子沉迷手机的时候,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爱好,增加生活中的实践活动,给他们一些更换手机的选择,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乐趣。